当前位置:首页 > 投资大厂 > 发展规划 > 正文

大厂回族自治县 “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规划

发布时间: 2023-10-24 14:51:38   作者: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33806


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担负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为贯彻落实省市县党委、政府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的总体部署,统筹推进全县“十四五”时期应急管理事业发展,全面提升应急管理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坚决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河北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河北省安全生产条例》等法律法规和省市“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规划等相关文件,制定本规划。

一、“十三五”时期应急管理工作取得的成效

“十三五”时期,全县上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省市县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积极探索,主动作为,应急管理机构改革稳步推进,应急救援力量不断加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防灾减灾救灾能力逐步增强,全面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

(一)应急体系建设全面推进

一是应急管理机构改革稳步推进。据上级党委、政府批准的《大厂县机构改革方案》,将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的职责,县政府办公室的应急管理职责,县公安局的消防管理职责,县民政局的救灾职责,县国土资源局的地质安害防治、县水务局的水旱灾害防治、县农业局的草原防火、县林业局的森林防火等相关职责,县地震局的地震监测、震灾应急救授等相关职责,县防汛抗旱、减灾、抗震救灾、森林防火指挥部(委员会)的职责等整合,组建县应急管理局。二是应急指挥体系逐步优化。印发《关于调整大厂回族自治县减灾委员会组成人员及工作职责的通知》《关于调整县抗震救灾指挥部组成人员和单位职责分工的通知》等文件,根据机构设置、人员变动等情况,对县安全生产委员会、减灾委员会、抗震救灾指挥部、防汛抗旱指挥部、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地质灾害应急救援指挥部的成员单位、职责职能进行调整和优化,逐步健全权威高效的应急指挥体系。三是应急预案体系不断完善。编制修订《大厂回族自治县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大厂回族自治县地震应急预案》《大厂回族自治县森林火灾应急预案》《大厂回族自治县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大厂回族自治县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大厂回族自治县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预案》等应急预案,逐步构建形成由1项总体预案、33项县级专项预案、45项部门预案相衔接的应急预案体系。四是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大厂县消防救援大队共计81人,其中干部8人、消防员1人、消防文员14人、专职队员58人。大队共有17辆消防车。全县企业救援力量建设中,已经建设了重点企业企业专职救援队伍5支共计41人。同时,特种设备、建筑施工、供电、医疗卫生、交通、危化、通信保障、科技救援等专业救援队伍也在逐步壮大,社会化性救援组织大厂蓝天救援队于2021年正式成立,初步形成了以专业救援以伍为骨干、社会应急力量为补充的全市应急救援力量体系。组织开展了应急救援技能竞赛和应急演练活动,增强了应急救援队伍的专业技能和应急处置能力。

(二)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

目前,我县安全生产行业领域包括危险化学品、消防、道路运输、冶金、特种设备、农机、旅游、燃气、城市建设、危险废弃物、涉氨制冷、工贸行业可燃性粉尘、校园、医疗卫生等,共有各类生产经营单位306家,其中重点行业领域监管对象包括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12家,工商贸行业企业128家,道路运输企业5家,建筑工地64个(包含12个长期停工项目),学校54家,医疗机构9家,文化旅游重点单位13家。

一是生产安全形势持续稳定。2020年末与2015年末相比各项指标持平,全县工矿商贸企业未发生生产安全事故,无死亡事故,各项指标均在市政府下达指标控制范围之内。二是安全生产责任不断强化。印发《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大厂回族自治县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实施细则》《大厂回族自治县安全生产监管责任清单》 等文件,明确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工作职责和各级、各有关部门的安全监管职责、责任边界及追责情形,推动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和“三管三必须”的要求。制定了《大厂回族自治县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实施办法》,实行安全生产承诺制,与全县重点企事业单位签订了安全生产承诺书,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三是安全生产制度不断完善。制定了《大厂回族自治县安全生产巡查工作制度》《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城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大厂回族自治县安全生产长效监管实施办法》《大厂回族自治县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实施办法》《安全生产领城举报奖励办法》《大厂回族自治县安全生产职责分工规定》《大厂回族自治县安全生产培训管理实施细则》等系列文件,进一步完善了安全生产制度体系。四是安全生产监管监察能力建设不断加强。规范基层安全生产监管机构,5镇(街道)全部建立了应急管理办公室。制定了《大厂回族自治县应急管理局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大厂回族自治县应急管理局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等文件,完善了全县应急管理系统行政执法“三项制度〞体系。保持安全生产监察高压态势,采用年度计划执法、集中执法、专项执法等方式,共检查企业1万余家次,发现各类隐患和问题2万余项,责令停产整顿10余家次。五是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成效明显取得积极进展。深入推进化工行业专项整治攻坚行动,对全县化工企业进行排查摸底,建立“一企一档”;推动中石油大厂油库重大危险源接入市级危险化学品监测预警系统平合。扎实开展工贸行业重点领域专项治理,督导检查冶金、涉爆粉尘、涉氨制冷等企业1000余家次,发现各类安全生产隐患300余项。在建筑施工、道路运输等行业领域开展专项整治,排查治理安全隐患,防范各类事故发生。六是双重预防机制建设扎实推进。印发了《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工作方案》,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对各行业主管部门的安全监管干部进行专题培训。按照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流程和方法,推进县级试点企业建设双重预防机制。发挥试点企业的典型带动作用,全县128家工贸企业、27家危化企业、1家石油天然气企业全部完成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

(三)防灾减灾救灾能力逐步增强

一是防灾减灾制度不断健全。制定了《大厂回族自治县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大厂回族自治县自然灾害风险定期会商制度》《大厂回族自治县自然灾害防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大厂回族自治县自然灾害灾情信息报送管理制度》等文件,进一步完善大厂防灾减灾制度体系,为提高全县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提供制度支撑。二是应急物资储备水平不断提升。共建设应急物资储备库3个,其中县级救灾物资储备库1个、防汛应急物资储备库2个。全面摸清应急物资底数,配备应急救援指挥车1辆,储备抢险救援物资近600万元。探索与重点企业签订应急救援服务协议,由重点企业进行应急物资储备,初步形成以政府储备为主、社会储备为辅的应急物资储备模式。三是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成效明显。“十三五”期间,共组织防灾减灾宣传活动10场,针对学校、社区、培训教育基地等人群密集场所组织紧急疏散应急演练活动40余场,悬挂张贴标语1千条,发放宣传资料2万余份,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显著增强。

二、“十四五”时期面临的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香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西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在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新时代全面建设经济强市、美丽廊坊的关键五年,也是加快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五年。全市应急管理工作既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

(一)“十四五”时期面临的机遇

1.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提供了强大动力。中央把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摆在前所未有的高度,全面深化应急管理重点领域改革,开辟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等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新路径,为新时代应急管理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上级精神,统筹安全和发展,大力推进“平安大厂”建设,为应急管理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2.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提供了战略机遇。随着北三县(市)与北京城市副中心协同发展的加快突进,“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标准、统一管控”的全面落实,在规划建设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加强综合防灾减灾资源等方面都提高了标准。按照协同发展的工作部署,通州区应急局和市县两级应急局,正在以应急救援为突破口,签订《应急救援框架协议》,加快推进区域联防联控。

3.经济社会发展为应急管理发展创造了有利契机。经济社会发展提质增效、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将加快淘汰落后工艺、技术、装备和产能,提高企业本质安全水平,提升自然灾害预警能力。

4.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应急管理提供了重要支撑。创新大厂的不断建设,持续推进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和前沿科技成果在应急管理领域的转化应用,将大幅提升风险管控、监测预警、监管执法、辅助指挥决策、救援实战和社会动员等能力,为提高应急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提供重要支撑。

(二)“十四五”时期面临的挑战

1.生产安全事故防范形势比较严峻。就大厂有中国石油东北销售大厂分公司油库1个重大危险源,天然气长输管道321公里、低压入村、入户管道1444公里,非居民用户1900户,居民用户12万户、消防安全重点单位33个,安全风险存量还比较大。全县安全生产基础相对薄弱,部分企业现代化水平不高,设备设施陈旧老化,安全生产投入不足,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低,员工意识和技能素养不适应现代化安全生产需要。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工业化改造加快,高层建筑、大型综合体、劳动密集型产业等安全风险不容忽视。各类风险相互交织,事故连锁效应、非线性叠加效应、放大效应进一步显现。

2.自然灾害防治任务仍然艰巨。我县有两条河流过境,有水患存在,并伴有地质灾害发生;县域内有夏垫断裂带,县域位于8度高烈度区。我县是国家园林城市,也伴有火灾风险。交通水利通讯电力等领域部分基础设施灾害抵御能力有待加强,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管理不足,城市高风险、农村不设防的状况未根本改观。

3.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不够健全。指挥协调机构组织体制、职能职责、运行机制调整优化还不够完善,“统”与“分”“防”与“救”的职能分工还需进一步清晰。应急资源匹配不科学、基层力量不足、基层权责不匹配,部分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缺乏依托、属地监管责任履行不到位,基层执法力量不足问题较为突出。

4.应急管理基础依然薄弱。应急预案不健全的问题比较突出,有部分预案还在推进编制之中,距离成熟可操作还有一段距离;应急演练不到位,从近期摸底看政府部门应急演练落实还是比较好的,但能够按要求每半年定期开展应急演练的企业并不多;应急救援专业队伍力量薄弱,“全灾种”综合处置水平不高,先进适用救援装备配备不足,应急救援能力有待提高。物资管理制度不健全、实物储备、产能保障不足。目前,我县物资库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实物储备水平距离上级要求的差距很大。群众的防灾减灾救灾意识也有待强化。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第十次党代会、市第七次党代会、县第十二次党代会决策部署,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统筹发展和安全,国绕大厂高质量发展大局,以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能力现代化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全面规划和突出重点相协调,以防为主和防抗救相结合,着力防风险、保稳定、强弱项、补短板,有效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最大限度降低灾害事故损失,有效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为新时代全面建设经济强县、美丽大厂营造良好环境。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对应急管理工作的绝对领导,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制度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凝聚力量、提供保障。

2.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有效应对各种自然灾害,着力做好监测预警、应急准备、应急救援、生活救助等工作,切实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

3.坚持预防为主。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坚持信息研判、定期会商、沟通协调、加强合作的原则,加强事故预防、灾害监测、风险评估、工程防御、宣传教育等预防工作,综合运用各类资源和多种手段,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真正做到未雨绸缪。

4.坚持依法管理。坚持法治思维、依法行政,用法治方式破解工作难题,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制度和工作运行机制,提高应急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法治化水平。

5.坚持精准治理。大力推进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加强技术装备研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构建应急管理科技支撑新体系,努力实现预警发布精准,抢险救授精准,监管执法精准。

6.坚持社会共治。强化政府与社会协同配合,最大限度调动各方面力量和人民群众参与应急管理事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人人参与的应急文化氛围,筑牢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到2025年,基本建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形成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应急能力体系。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显著增强,应急救援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进一步提升,应急管理社会化水平不断提高,应急管理基层能力得到加强,为实现应急管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到2035年,安全生产形势根本好转,防灾减灾水平全面提升,应急救援能力显著增强,基本形成强韧性的城乡安全保障体系。建成与基本实现现代化相适应的应急体系,全面实现依法应急、科学应急、智慧应急。

2.分项目标

--健全领导指挥高效、责任落实到位、区域协同联动、风险研判科学、舆情应对高效、恢复重建有序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

--营造制度标准完备、行政决策规范、监管执法公正、普法成效明显的应急管理法治环境。

--提高源头管控到位、监测顶警精准、排查治理扎实、工程防御坚固的应急管理风险防范化解能力。

--提升预案体系科学实用、救援指挥协调统一、救援力量发展壮大、物资装备储备齐全、应急运输便捷畅通的应急救援能力。

--提升监测预警智能、辅助决策智慧、监管执法高效、救援实战精准的应急管理信息水平。

--形成基层应急能力稳步提升、基层网格建设规范、应急队伍能力达标的应急管理基层基础架构。

--创建市场参与作用显著、应急文化氛围浓厚、科技支撑有力、成果转化高效、应急产业创新发展、社会广泛参与的应急管理社会协同格局。

3.具体指标


       大厂回族自治县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指标


序号

指标内容

指标性质

预期值

一、核心指标

1

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

约束性

持平

2

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起数

约束性

有效

遏制

3

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约束性

持平

4

工矿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约束性

持平

5

平均因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

预期性

<1%

6

平均每百万人口因自然灾害死亡率

预期性

<1

7

平均每十万人受灾人次

预期性

<15000

二、分项指标

8

灾害发生后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时间


10小时

之内

9

专职消防人员占全市总人口的比例


达到

0.4%

10

增创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9个

11

全县每个城乡社区灾害信息员数


不低于

1名

12

县级以上应急管理部门装备达标率


达到

80%

13

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


达到

90%

14

县级以上应急管理机构专业人才占比


超过

60%

15

重点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新增从业人员安全技能培训率


达到

100%

注:安全生产类指标充分考虑到2020年受灾疫情影响,安全生产形势与往年相比出现了异常波动,故采用2019年数据作为“十四五”规划的基期值。


四、主要任务

(一)加强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建设

1.健全领导指挥体制。建立县级党委政府领导下的应急管理指挥机构,统一指挥各类应急救援队伍,统筹灾害事故救援全过程管理。健全应急响应机制,明确各级各类灾害事故响应程序,进一步理顺防汛抗旱、森林草原防灭火、抗震救灾等指挥机制,推动灾害事故救援指挥机构有效运行。建立准军事化管理模式,全面打造新时代应急铁军。

2.完善应急管理责任机制。完善“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应急管理责任机制,织密责任网络。严格落实党

政领导干部责任,推动党委、政府将应急管理纳入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完善考核方式,加强督查考核,进一步落实应急管理责任。推进行业部门落实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防治责任,明确各部门在防灾减灾救灾和安全生产各环节全链条的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加强监督检查,切实落实重大安全风险防控责任。深化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完善灾害事故调查机制,严格责任追究,加强对灾害事故查处和责任追究落实情况的跟踪评估。

3.完善应急管理协同机制。坚持“优化、协同、高效”的原则,分级分层次健全完善部门之间、行政区域之间、军地之间应急救援协同机制。完善部门协同机制,理清职责,制定部门应急管理权责清单,加强部门之问协调配合和应急联动,形成工作合力,提高重大安全风险防范化解和灾害事故处置应对能力。完善区域协同机制,加强与周边地区在灾情信息、救灾物资、救援力量等方面的区域协同联动,加强灾害抢险救援、救灾储备资源异地调配、灾害应急演练等方面的常态化合作,提高灾害联防联控和应急响应能力。完善军地协同机制,强化军地抢险救灾领域协同组织,推进信息共享、联合保障,开展军地常态化的联演联训,进一步提升军地联动应急抢险救援效能。

4.完善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会商机制。完善部门协同机制,发挥相关议事协调机构职能作用,以及应急管理部门的综合优势和相关部门的专业优势,制定部门应急管理权责清单,加强重大安全风险防范化解和灾害事故处置应对的协同联动。健全涉及部门、专家团队、属地政府等多方参与的会商平台,定期开展自然灾害风险形势综合研判,组织开展重大活动、重点时段专题会商研判,科学分析自然灾害风险形势和发展趋势,形成综合、专题会商研判报告,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分析依据。

5.健全舆情应对机制。完善與情监测和报告制度,多渠道、多途径收集、筛选舆情信息,监控事态的发展变化情况。健全舆情专家库,加强对突发敏感舆情的分析研判,为舆情引导处置提供专业支撑。健全舆情引导处置机制,加强对突发事件和热点问题的舆论引导,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制定信息发布模板,做好灾害事故后的权威信息发布工作。开展舆情应对专题培训,提升整体舆情应对处置能力。

6.完善恢复重建机制。认真开展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的统计、核实和评估,做好灾后安置、救助、补偿、抚恤、保险等善后工作,科学制定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确保恢复重建工作规范、有序。及时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及单位恢复生产、生活、工作和社会秩序,优先重建供水、排水、供电、供热、道路等基础设施以及学校、医院等公益性服务设施,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推进救灾精细化管理、分类化救助,调整优化受灾人员救助标准,鼓励红十字会、慈善组织等依法参与实害救援救助工作。

(二)加强应急管理法治建设

7.推进应急管理制度标准体系建设。贯彻落实国家、省市颁布的应急法律法规,强化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实施应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结合大厂安全生产、自然灾害、应急救援实际情况,健全完善配套制度文件,研究制定防灾减灾工程建设、防灾减灾救灾信息传递与共享技术等地方标准。鼓动支持社会团体和相关行业企业制定高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

8.推进依法行政决策。将应急管理行政决策全过程纳入法治化轨道,分类管理一般和重大行政决策。按照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凤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等法定程序和配套要求,规范应急管理领域重大行政决策,实行应急管理重大行政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和责任倒查。认真落实依法应急决策制度,规范应急决策程序。深化应急管理领域“放管服”,完善监管措施,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和承接能力建设,优化应急管理领域营商环境。

9.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推进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整合组建综合性执法队伍。健全县镇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体系,县级应急管理局实行“局队合一”体制,形成监管执法合力。深入推进应急管理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三项制度”建设。加强“两法衔接”,规范实施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制度和联席会议制度。严格执行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装备配备标准,加大资金保障力度,及时补充和更新综合行政执法装备。实施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提高执法装备使用效能。实施分级分类精准化执法,综合运用“四不两直”明查暗访、“双随机、一公开”等方式开展执法检查。

10.加大应急管理普法宣传力度。全面梳理应急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及时开展宣传解读工作,方便社会公众理解掌握。严格按照“谁执法、谁普法”的要求,认真落实普法责任。深入开展以案释法,加大典型案例的普法宣传,发挥典型案例的引导、规范、预防与教育功能。充分利用政务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平合,采用主题宣传、知识竞赛等方式开展应急管理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普及,提升公众的法治意识。开展丰富多样的普法活动,推行普法教育常态化,引导广大社会公众和从业人员知法、守法、用法、护法。

(三)提升风险防范化解能力

11.强化风险辨识和隐患排查能力。推进双重预防机制建设,促进双重预防机制与企业现有管理体系深度融合,分类施策,提高高危和规模以上企业双重预防机制建设质量,推进中小企业全面开展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加大标杆企业培育力度,加强评估和执法检查,督促企业提升双重预防机制建设运行质量。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与减灾能力调查,摸清全县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底数,查明重点地区抗灾能力,客观认识全县灾害综合风险水平,为有效开展自然灾害防治工作、切实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权威的灾害风险信息和科学决策依据。

12.提高监测监控预警能力。健全安全生产分级分类监测预警制度,全面建成危险化学品、消防重点单位等联网监测系统,提升安全生产风险监测和预警能力。不断完善灾害监测预警机制,提升森林草原、地震、地质、水文、气象等自然灾害的分类监测、分级预警水平,积极沟通周边自然灾害相关信息,全面提升多灾种和灾害链的综合监测和预警能力。

13.提升灾害工程防御能力。推进自然灾害风险源头治理,加强防灾减灾骨干工程建设,提升灾害防御能力。实施防洪治理工程,加强海绵城市和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提高城市防洪排涝标准。强化公园林地防火基础设施建设,降低火险水平,提高防灭火能力。实施地震灾害防御工程,加强中小学校舍、医院、危化品厂库等重点地区和重要设施、生命线工程的抗震加固,提升抗震能力。实施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工程,科学规划建设管理应急避难场所,有效提高避难防灾能力。

14.增强重大安全风险防控能力。扎实开展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和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加强重点行业领城安全整治,推动安全管理关口前移,深化源头治理、系统治理和综合治理,提高防范和化解重大安全风险能力。危险化学品行业:严格执行高风险化工项目准入制度,完善高风险化工项目联合审查制度,严格落实生产装置和储存设施外部安全防护距离要求。落实危险化学品“禁限控”目录,“两重点-重大”生产装置和储存设施的自动化系统装备率投用率达到100%。强化危险化学品运输全链条安全监管,打击化工企业、危险化学品单位违规堆存、随意倾倒、私自填埋危险废物等违法违规行为。严格油气等高危企业安全准入和行政许可审查,完善油气增储扩能安全风险定期会商研判机制,提升油气开采、储存、长输管道本质安全水平。工贸行业:按照涉爆粉尘企业“十大重点问题和隐患”、涉氨制冷企业“两类重大隐患”,深化专项整治工作,进一步强化对涉爆粉尘、涉氨企业的监管。强化有限空间监管,精准辨识有限空间风险,健全有限空间作业点信息台账,严抓有限空间现场作业安全及应急保障措施。持续推进企业安全装备升级改造,实现对重大危险源、涉爆粉尘等重大风险作业区域的在线监测监控。加强中小企业安全监管,指导、帮扶企业强化安全管理基础,提升安全管理和风险管控能力。

严格落实“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要求,推动建筑施工、交通运输、特种设备、消防、燃气、城市安全、农业机械、电力等重点行业领城持续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同步开展安全风险评估,切实防范各类安全风险。

(五)提升应急救援能力

15.优化应急预案体系。深入研判自然灾害和生产安全事故重大风险,加强应急预案的统一规划和分级分类管理,构建覆盖全区域、全灾种、全行业、全层级、全过程的应急预案体系。调整优化总体应急预案和各专项、部门应急预案,加强各级各类应急预案的有效衔接。加强预案宣传培训,健全预案督促指导工作办法,完善应急预案评估方法及标准,定期分析评估预案内容,提高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健全应急演练管理制度,制订并落实年度应急演练计划,鼓励开展形式多样、节约高效的应急演练,重点加强“双盲”演练,推动应急预案演练向实战化、常态化转变,提高应急演练质量。制定应急演练检查、考核办法,加强应急演练总结评估,发挥演练成果对应急预案的调整修复、改善提升作用。

16.提升应急救援协调能力。按照指令清晰、系统有序、条块畅达、执行有力的原则,优化指挥机制,健全完善应急救援指挥体系,强化现场指挥部应对重大灾害事故的组织、协调和保障能力,确保事故处置工作上下贯通、横向衔接、运行顺畅。推进专业指挥与支持团队建设,打造专业化指挥员和专家队伍,加强应急指挥的科学化、精准化。加强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政府专职消防员队伍等各类应急救援力量的对接协作和各部门之间协调联动,组织开展区域应急救援协同演练,不断提升应急救援协同能力。

17.强化应急救援力量建设。强化生产安全事故救援、森林和草原火灾扑救、抗洪抢险、地震和地质灾害救援等专业救援队伍建设,健全完善军地抢险救灾协调联动机制,建成以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为主力、军队应急力量为突击、专业应急力量为协同、社会应急力量为辅助的应急救援队伍体系。按照就近调配、快速行动、有序救援的原则,科学规划救援队伍规模,优化应急救授力量布局。大力发展政府专职消防员,规范政府专职消防员管理。强化社会应急力量能力建设,完善队伍管理、人员备勤、装备维护、训练演练等制度,开展社会应急力量调查摸底,推进全县社会应急力量分类分级能力测评,有序引导社会应急救援力量参与应急救援工作。加强各类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管理和技能提升,构建高素质应急救援队伍,提高各类灾害事故救援能力。

18.加强应急抢险和救灾物资保障能力。发展物资协议储备,加强应急物资产能储备,加强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家庭应急物资储备。结合风险隐患特点,健全储备标准,丰富物资品种,扩大储备规模,强化应急物资分类编码及信息化管理,满足启动Ⅱ级应急响应的应急物资保障需求。整合应急物资保障数据资源,建设应急物资综合信息平台,推进应急物资实时监测、快速调拨、全程追溯。完善应急物资相关管理制度,规范突发事件应急征用和补偿工作,拓宽应急物资筹集渠道。加强应急捐赠物资管理,健全与相关部门联动机制,提高救灾捐赠工作的精准性和规范化水平。落实《2020-2022年全省应急救援装备配备方案》,重点消除应急装备“空白点”和急需装备配备更换,提高救援队伍专业化技术装备水平。

19.提升紧急运输保障能力。建立健全多方参与、协同配合的综合交通紧急运输管理协调制度,健全应急救援期社会物资、运输工具和设施装备等的征用和补偿机制。加强设施维护和交通应急抢通抢险能力建设,进一步提高紧急运输能力。

(六)提升应急科技信息化支撑能力

20.推进监测预警系统建设。以感知数据为支撑,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完善安全生产风险网上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实现对危险化学品等高危行业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的实时监测、动态评估、及时预警、事故应急支持等。完善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系统建设,统筹水利、林草、地震、气象等部门的监测预警信息,具备自然灾害监测信息互联共享和评估预警信息联合发布等功能,实现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预警。

21.实施智慧辅助决策。汇聚应急物资、装备、队伍及安全生产基础数据,利用高清影像、三维、地形等电子地图,加强“应急管理一张图”建设,实现安全生产、自然灾害、应急救援等各类信息的汇聚、检索和可视化呈现,为应急管理工作提供大数据支撑。建立单灾种灾害事故及多灾种耦合事故的仿真模拟分析系统,分析灾害事故影响范围、快速评估灾害事故损失、研判次生衍生灾害,为智能化指挥模式提供辅助决策。

22.推进精准监管执法建设。综合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完善风险辨识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系统和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系统,推进安全生产执法数据库建设,加强执法数据统计分析,加强精准检查、精准执法,提升监管执法数字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利用科技手段,创新执法取证模式;利用智能执法系统和移动执法终端推进移动执法,实现数据快速采集和获取、执法标准智能关联、执法文书自动生成,提升应急管理执法效率。

23.实施智慧救援实战。应用运用大数据、智慧城市、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地理信息等新技术新方法,推进突发事件应急指挥系统建设,整合灾害事故情报、应急力量、应急资源等信息,实现统一指挥、统一协调和统一调度。采用先进通信技术,构建天空地一体化应急通信网络,确保指挥调度扁平高效和极端条件下前后方通讯不断。部署灾害事故精准救援系统,基于“安全码”实行灾害事故现场人员车辆管控、自救互救、线上医疗救助、救灾捐赠、智能语音呼叫、应急物资申领等智能化管控,提高现场应急处置管理移动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

(七)提升应急管理基层基础能力

24.加强基层应急能力建设。优化基层监管力量配置,推动监管服务向小微企业延伸。严格执行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装备配备标准,及时补充和更新综合行政执法装备。加强基层消防站建设,合理布局设点,提高消防救援时效。开展村(社区)级兼职应急救援队伍试点建设,提升基层应急处置能力。制定救援队伍硬件配备标准,加大相关装备硬件投入力度,推广应急管理指挥终端。开展以有班子、有机制、有预案、有队伍、有物资、有培训演练为主要内容的乡镇(街道)、园区应急管理能力“六有”标准化建设,开展以有场地设施、有装备物资、有工作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村(社区)应急服务站“三有”标准化建设,提升应急管理体系末端的感知能力和行动力。推进农村多灾易灾地区广播应急系统建设,开展农村应急广播使用人员培训和信息发布演练。深入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25.加强基层应急网格化管理。依托现有网格化管理基础,统筹融合基层干部,应急管理工作人员、灾害信息员等力量,加强基层应急管理网格员队伍建设。健全应急管理网格化工作制度,明确工作职责,充分发挥网格员在安全生产、事故灾害报警、灾害信息统计、应急知识宣传和抢险援等方面的作用。建立“第一响应人”制度,增强防范和第一时间处置灾害事故的能力。加强网格员业务培训和先进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提高灾害风险隐患排查、预警信息传递、紧急转移避险、先期应急处置等能力。

26.推进应急文化建设。实施全民应急素质提升工程,推动应急管理科普宣教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发挥电视、广播、网络、微信等媒体宣传作用,利用国家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等重要时间节点,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宣教活动,普及应急知识,增强公众应急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推动安全素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幼儿园、中小学、职业院校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等活动中严格落实安全素质教育内容。加大安全文化示范企业培育,广泛发动各类企业开展创建活动。推进消防安全社区、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安全示范公园、安全示范街道、安全体验馆等创建工作,提升全民安全意识。

27.提升应急队伍素质能力。持续组织开展应急管理人员能力提升专题培训,强化现场实操实训,提高党政领导干部和各级应急管理人员专业素养、实战能力。推动高素质专业化执法队伍建设,具有应急管理相关学历、职业资格和实践经验的执法人员数量不低于在职执法人员的75%。健全激励保障机制。开展应急管理先进典型培树活动,发挥典型引领作用,加强应急管理系统干部职工队伍建设。以高危行业企业从业人员和各类特种作业人员为重点,全面开展高危行业领域安全技能教育培训,提高企业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和能力。

(八)提升社会协同应对能力

28.发挥市场参与作用。建立紧急征用、志愿捐助、灾害教助和恢复重建等方面的信用制度,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制度,建立企业安全生产信用修复机制。支持行业协会制定行约行规、自律规范和职业道德准则,建立健全职业规范和奖惩机制。完善技术服务机构管理办法,鼓励第三方技术服务机构参与开展风险评估、隐患排查治理、管理咨询、检测检验、应急演练、教育培训等活动。强化市场在风险防范、损失补偿、恢复重建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健全财政补贴、农户自愿参加、保险保费合理分担的灾害保险制度,丰富应急救援人员人身安全保险品种,推进农村住房保险工作,扩大保险覆盖面。发展巨灾保险,探索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巨灾风险分担机制,探索城乡居民住宅地震巨灾保险试点工作。持续推进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工作,实现高危行业安责险动态全覆盖,逐步带动中小企业和非高危行业企业投保。

29.加强科技支撑能力建设。推进应急管理领军人才队伍建设,组建应急管理智库,健全实发事件专家咨询制度,为应急管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撑。鼓励科研单位专家学者开展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救援基础理论研究,加强关键技术研发。

30.加快应急产业发展。对接京津创新源头,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依托大厂高新区,推动应急管理领域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逐步培育应急产业龙头企业、专精特新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形成骨干企业示范引领、中小企业特色支撑、融通发展的产业格局。积极引导公众消费需求,切实提高政府采购力度,不不断完善应急基础设施,推动形成政府采购、工程配置、家庭使用为主的应急产品和服务消费格局。

31.引导社会广泛参与。切实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在动员群众、宣传教育、社会监督等方面的作用,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和支持应急管理工作。强化志愿者队伍建设,完善应急志愿服务的招募管理、能力提升、激励示范、支撑保障,健全应急志愿服务规范运行办法。通过合作、委托、购买服务等手段,最大限度激发各类社会力量和资源参与应急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全方位参与常态减灾、应急教援、过渡安置和恢复重建等工作。引导发动公众参与规划的实施和监督,引导公众参与防灾应急自救演练,形成全民积极关心,主动参与综合防灾工作的浓厚氛围。健全社会应急力量参与抢险救灾评估制度、对社会应急力量应急响应、应急处置、灾后救助等工作进行全面评估。

五、重点工程

(一)应急管理监测预警指挥中心建设工程加强县应急指挥中心建设配套完善软硬件设施,提升全县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会商研判、辅助决策、指挥调度能力。在我县应急管理信息化总体框架下,推进网络信息技术与应急管理业务深度融合,形成全面感知、动态监测、智能预警、扁平指挥、快速处置、精准监管、人性服务的应急管理新模式。建设多源感知手段融合的多灾种、多链条、全要素、全周期自然灾害综合风险监测技术体系,实现地震、地质、水旱、气象、林草、农业等灾害系统风险模拟、多维可视化仿真推演以及信息辅助决策。对全县危险化学品等高风险行业企业以及相关区域进行三维建模,实现三维厂区与监测数据、监控视频融合,形成三维倾斜摄影数据,为多维度全面分析风险信息提供数据源,为应急指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程全面落实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各项部署,组织开展大厂回族自治县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摸清全县灾害风险隐患底数。实施重点隐患调查与评估,查明重点区域抗灾能力,建立分类型、分区域的全县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与减灾能力数据库;落实国家省市要求,开展多尺度区域风险评估与制图,编制修订灾害风险区划图和综合防治区划图,提出区域综合防治对策,为有效开展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工作、切实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权威的灾害风险信息和科学举措依据。

(三)应急避难场所示范建设工程充分利用现有或拟建的公园、绿地、广场等,按标准规范建设1个具有指挥功能的示范性应急避难场所,做到标志标识规范化、功能区域规范化、设备实施规范化。配置住宿、供水、供电、通信、医疗、防疫、厕所、排污以及消防、物质储备、应急指挥需要的各种设施,储备必须的应急物资,用于满足一定数量的常住人口临时避险和短期安置或长期过渡安置需要,满足大地震巨灾情况下县级指挥部应急性指挥需要。

(四)夏垫消防救援站暨应急救援实训基地工程在夏垫镇区域内建设一座集物资储备、培训轮训、灭火救援为一体的综合消防救援站。该工程基本功能:一是基本执勤功能。人员、车辆、装备等配置按照特勤消防站标准,承担夏垫镇区域内的火灾扑救、灾害救援,增援其他区域应急救援工作。二是集训实训功能。建成综合培训基地(包括人员住宿、就餐、训练等),逐年建设烟热训练室、交通事故、化工装置故障、危险化学品泄漏、建筑倒塌等灾害事故应急救援处置训练区,为应急救援人员提供专业实战化培训。三是战勤保障功能。建设应急救援装备物资储备库,保障应急救援装备的集中化储备,加强供液、破拆、救生、水域等模块化储备,充分做好灭大火、救大灾的装备保障准备。易损耗器材和灭火药剂按照不低于投入执勤配备量的1:1保持库存备用。

(五)应急科普宣传教育工程加大应急科普精品的推广力度,充分利用传统媒体、网站和新媒体平台等载体,面向不同社会群体推送应急科普读物、动漫、短视频等宣教产品。按照因地制宜、资源共享原则,支持各地对现有应急科普宣传教育场所设施进行改造提升,充分利用现有场地设施资源和新建夏垫消防救援站暨应急救援实训基地,或依托科技馆、城市森林公园等,建设具有灾害事故科普教育、自救互救知识普及相关功能的安全文化主题公园和应急科普宣传教育基地。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应急科普宣传教育基地建设与运行。

(六)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以地震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为基础,编制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实施方案,针对居民小区、中小学校、医院、农村民居以及重要交通生命线、电力和电信网络、危险化学品厂库等房屋设施进行抗震鉴定评估,按照风险等次开展房屋设施加固,确保房屋设施达到抗震设防要求。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细化工作分工,落实责任主体,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加强规划安施与年度计划的衔接,明确规划各项任务的推进计划、时问节点和阶段目标,确保规划的各项任务有序推进、有效实施。

(二)统一指挥,综合协调

健全协调机制,统筹协调,上下联动,加强市县之间、部门之间、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协调配合,调动各方力量,发挥各自优势,形成联动效应和工作合力,紧密配合,协同工作,积极推进目标实现、任务落实。

(三)健全机制,保障投入

为保障规划实施,健全政府、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发挥财政资金对民间资本投入的带动引领作用,落实企业应急管理投入责任,拓宽应急管理投入渠道,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应急管理建设,确保全县应急管理工作持续顺利开展。

(四)监督检查,考核评估

健全考评指标体系和标准办法,加强对规划实施的跟踪分析和监督检查,对规划执行情况定期评估和监督检查,定期公布各地、各行业领域规划指标、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的实施进展情况,对责任落实不到位、工作开展不得力、不能按期完成规划的单位,强化约谈警示、通报曝光、考核问责等措施,确保规划目标如期实现、任务有序推进、工程顺利开展。


附件:名词解释

1.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指各类生产安全事故死亡总人数。事故管理分类主要包括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商贸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其他行业。

2.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重大事故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特别重大事故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本条所称的“以上”包括本数,所称的“以下”不包括本数)

3.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指全县各类事故死亡人数与全县生产总值的比值。

4.工矿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指工矿商贸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与每十万工矿商贸从业人数的比值。

5.年均每十万人受灾人次:指全县每十万人口中因自然灾害受灾的人次。

6.年均每百万人口因自然灾害死亡率:指全县每一百万人口中因自然灾害导致死亡人数(不足百万人口按比例核算)。

7.年均因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指年均因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值。

8.县级应急管理部门行政执法装备配备达标率:指县级应急管理部门实际配备的执法装备数量与有关标准要求配备的数量比值。

9.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公众覆盖率:指灾害预警地区接收到预警信息人数与灾害预警地区总人数之比。

10.灾害事故发生后受灾人员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时间:指接到灾害事故报告后,政府按照灾害等级启动相应的应急相应,受灾群众转移至安全地点、应急救援物资到达受灾现场,且使受灾群众“衣食住医”等得到有效救助的时间。

11.县级应急管理部门专业人才占比:指县级应急管理部门专业人才数量占人员总数的比例。专业人才统计范围以学历为主,综合考虑从业资格、职称、培训等情况。

12.重点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新增从业人员安全技能培训率:指重点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实际培训新增从业人员数量与企业新招录人员数量的比值。

13.防灾减灾救灾“三个转变”:指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

14.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指行政执法公式制度,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

15.“情指行一体化”指挥模式:指突出情报全面主导、指挥集成统一、行动精准协同三个环节的指挥模式。

16.安全宣传“五进”“五个一”:“五进”指安全宣传进企业、农村、社区、学校、家庭;“五个一”指主动接收一次安全生产知识培训、提一条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的合理化建议、忆一次安全事故教训、当一天安全检查员、查一起自己身边的习惯性违章。

 


网站首页  | 走进大厂  | 新闻中心  | 公开公示  | 政务服务  | 民生互动  | 投资大厂  | 网站地图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16-8822114 邮箱:dachangxinxi@163.com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 邮箱:dachang wx@126.com
中共大厂回族自治县委、大厂回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版权所有
中共大厂回族自治县委、大厂回族自治县人民政府主办
大厂回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承办
冀ICP备13023028-1号 网站标识码:1310280014   冀公网安备 13102802000331号